大 漠 情 思
王 亚(龙得胜)
一
没有晨露,没有晚霜,只有浩瀚的大沙漠上一行蠕动的队伍。大自然丧失了草绿、丧失了花香,甚至连丰富多姿的生命也长眠了。
黄昏和早晨一样美丽,夕照与朝阳同映辉煌。骆驼昂首阔步地不断迈出自己那几只大而厚实的脚,除此以外的一切都枯燥得不能再枯燥。马鞭早已没用驼铃也不再响起,唯一活着的是涌动的热血和前行的信念。
疲惫不堪的四肢不能湮没大脑的康健大脑的敏捷。我忽然意识到那起伏的驼峰将铸成跨世纪的年轮,在沙漠上映照光芒的太阳其实不正是悬挂了无数岁月的航标吗?它将壮士前行的身影写在茫茫沙漠写成永不枯寂的生命写成最壮丽的交响曲。
早晨踏着自己的身影向前走;黄昏驮着自己的身影向前走……前进!这是岁月的琴键拨出的沉重的永远不能改变的主题。
二
沙漠神经质的性格使它时而温柔如母亲之慈祥,时而又暴怒如执戈的斗士,那铺天而来的野性的暴逆足以顷刻间震慑弱者的灵魂。勇敢与懦怯,善良和凶恶,光明与黑暗,真理与谬误,美与丑,正与邪在此时此刻变得分明,变得不容丝毫的调和。
沙漠啊!冶炼了岁月的试金石。
风沙过去了,它没有能淹没那一行蠕动的队伍,它们抖落浑身的沙粒,挺立起长长沙漠上高高的脊梁继续前进。这是岁月的沙漠中难以沉沦的脊梁,这是沙漠的岁月中无法湮没的脊梁。
三
我曾有过无数壮阔幽深的梦震颤心灵的梦。我梦见过舒缓恬静的莱茵河水,梦见过凡尔赛宫雄壮的历史画面;我梦见了郑和航海的木船擎起的高高的白帆,还梦见发现新大陆时哥伦布高高眉骨下流泻出的惊喜的泪水;在梦中我听到了黑格尔无懈可击的雄辩,看到了尼采著作时的疯态,还看到了马克思起草资本论手稿时的贫困和艰辛;我听到了“阿芙尔乐”号隆隆的炮声,听到了列宁激昂而鼓奋人心的演讲;我看到了孙中山临终前充满希翼的眼神,看到了毛泽东深沉而庄重的微笑。
我们脱胎于历史的轨迹,幸福的痛苦的美丽的可怖的梦均已消逝,眼前是长沙戈壁和艰难而凝重的脚步。
历史在无数岁月中凝固成昔日的梦,新的岁月又在演绎着没有尽头的历史。
四
现实不再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也不再有徐悲鸿笔下咆哮着的马群的奔腾。懒惰麻痹无知愚昧还寄生在我们本已沉重的双脚上。所有的悲剧常常导演在所有的你和我中间。
有人讥嘲与诅咒愚昧,可当身临其境的时候便忘却了那些东西是自己百般诅咒过的愚昧;有人在抱怨那令天地黯然的坏事,可轮到自己的时候也便面不改色、心神领会地干得更好;还有不少人在颂扬勤劳,可面对等待开发的茫茫土地时,却迈不动自己的双脚,举不起手中的犁耙。这比茫茫戈壁上汹涌而至的狂沙恶浪更可怖更为可悲啊!沙漠上卷起的沉沙可以震悚弱者的灵魂,而生活中的愚昧却足以使一个曾有辉煌历史的民族迈向衰竭与沉沦。远方的探索之路迷朦着黎明与黄昏时分的神奇,也许,所有的人都要去探索,然而真正的探索却举步维艰。在这条布满荆棘洒满血与汗的探索之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区分又何需进行无休止的辩争呢?
五
莽莽沙漠,遥遥岁月。
我们终于站到严酷的现实面前,落后的霜与雹侵袭我们本已粗糙的肌肤,敲打着我们久已封闭的灵魂。当别人登上月宫与嫦娥共舞时,我们才摆脱了匍匐于地的刀耕火种,手扶起犁,鞭打着牛;当别人向太空迈出行走的脚步时,我们还徘徊在摆脱贫困的温饱线上。
落后——整个民族关注的焦点。
于是,众多的心灵在做着杂彩纷呈的强国梦。有的人坐在自己那不透风雨的书屋里,欣赏着骆驼的模型,做着各种诱人的推断和设想;有的人伏在自己那日光灯下的写字台前,仅仅靠一本本书本的推理构画动人心肠的蓝图;有的人忘记了东方自己的国土,满嘴都在讲“西方”的道理;有的人为了一顶改革的冠冕,把大好光阴付诸于无休止的争执;只有沙漠上真正的探索者,才敢于正视苍茫沙漠上布满暴逆和饥渴的艰难旅程。一切生动的语言美妙的蓝图,无端的抱怨虚伪的吹捧,都将为沉沙恶浪所淹没,未来前进之途将诞生伟大的强者。站在绵亘无尽的沙漠上,我终于懂得:真正的探索者就在这蠕动的队伍里,这不屈不挠的前进是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历史向我们展示,这是沙漠的脊梁,这是岁月的灵魂。
有这脊梁,我们将告别历史,告别陈子昂怆然涕下的泪水;有这灵魂,西出阳关将会是更加绚丽的景色。
载于《火花》,《山西青年》,《太原日报》,《人民文学》等。
—九八九年十月
行走在文字与沙漠间的沉思——
王亚先生《大漠情思》赏析
莎翁重
在当代散文的广袤天地里,王亚先生的《大漠情思》犹如一颗独一无二的璀璨星辰,熠熠生辉。这篇佳作一经问世,便相继刊载于《火花》《山西青年》《太原日报》《人民文学》等一众颇具影响力的知名刊物之上,其蕴含的艺术价值与广泛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它绝非仅仅局限于对大漠自然风光的简单勾勒,而是一场深入灵魂的精神探寻之旅,同时也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与深刻反思,引领着读者在字里行间领略大漠的雄浑壮阔,深切感悟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的独特韵味。
雄浑大漠,生命礼赞
文章开篇,作者就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将读者瞬间拽入一个广袤无垠、寂静荒芜的大漠世界之中:“没有晨露,没有晚霜,只有浩瀚的大沙漠上一行蠕动的队伍。大自然丧失了草绿、丧失了花香,甚至连丰富多姿的生命也长眠了。”在这片仿佛被时光遗忘的沙漠里,生机似乎已被彻底抽离,只剩下单调与死寂。然而,就在这看似绝望的环境中,骆驼却成为了那一抹倔强的亮色。它们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昂首阔步地不断迈出自己那几只大而厚实的脚”,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仿佛在向这片荒芜的沙漠宣告生命的不屈。尽管周围的一切枯燥得令人窒息,马鞭闲置无用,驼铃也不再发出清脆声响,但那涌动在队伍中的热血和坚定不移的前行信念,却如同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这片死寂的沙漠。王亚先生通过对大漠环境的细致入微刻画,以及与顽强生命力量的鲜明对比,巧妙地为全文奠定了雄浑悲壮的情感基调,让读者在这强烈的反差中,对在沙漠中顽强生存与执着前行的生命产生由衷的敬畏之情 。
沙漠性格,人性熔炉
在王亚先生的笔下,沙漠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而又独特的“神经质”性格:“时而温柔如母亲之慈祥,时而又暴怒如执戈的斗士,那铺天而来的野性的暴逆足以顷刻间震慑弱者的灵魂。”沙漠就像一个性格极端的巨人,它的温柔时,或许是在黄昏时分,那柔和的夕照洒在沙丘上,勾勒出如梦如幻的光影,给人以宁静与温暖;而当它暴怒时,狂风裹挟着漫天黄沙,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袭来,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片昏黄之中,那股强大的力量足以让任何弱者胆战心惊。沙漠的这种极端性格,成为了检验人性的绝佳试炼场。在风沙肆虐的时刻,勇敢与懦怯、善良和凶恶、光明与黑暗等对立的人性品质被无限放大,变得泾渭分明,毫无调和的余地。当风沙终于过去,那一行在狂风中艰难挺过来的队伍,抖落浑身厚重的沙粒,再次挺直脊梁,毅然决然地继续前行。他们的身影在沙漠的映衬下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定,他们的脊梁成为了沙漠中一道永不沉沦的精神丰碑。在这里,沙漠的自然属性与人性的复杂多面在激烈的碰撞中实现了高度升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所蕴含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深刻揭示了在恶劣环境中人性所绽放出的耀眼光芒 。
历史之梦,现实之思
文中,作者的思绪如同一只自由翱翔的飞鸟,穿越时空的界限,回忆起无数个壮阔幽深、震颤心灵的梦境。他梦见了舒缓恬静的莱茵河水,那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欧洲大陆的浪漫与优雅;梦见了凡尔赛宫雄壮的历史画面,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曾经上演过多少权力的更迭与荣耀的兴衰;还梦见了郑和航海的木船高高擎起的白帆,那洁白的风帆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承载着中华民族探索世界的勇气与智慧;以及发现新大陆时哥伦布高高眉骨下流泻出的惊喜泪水,那一瞬间的情感迸发,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在梦中,作者不仅看到了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还听到了黑格尔无懈可击的雄辩,那深邃的思想如同一把锐利的宝剑,剖析着世间万物的本质;看到了尼采著作时的疯态,那看似癫狂的背后,隐藏着对传统价值观的深刻质疑与挑战;更看到了马克思起草《资本论》手稿时的贫困与艰辛,昏暗的灯光下,马克思用他的笔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作者还听到了“阿芙尔乐”号隆隆的炮声,那是革命的号角,宣告着旧世界的崩塌与新世界的诞生;听到了列宁激昂而鼓舞人心的演讲,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看到了孙中山临终前充满希冀的眼神,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盼;看到了毛泽东深沉而庄重的微笑,那微笑中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坚定掌控与对未来的无限信心。然而,当作者从这如梦如幻的历史长梦中缓缓苏醒,眼前却只剩下“长沙戈壁和艰难而凝重的脚步”。这种从历史的辉煌巅峰瞬间跌入现实的沉重低谷的强烈反差,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也撞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内心,引发了人们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逐渐凝固成一个个美好的梦境,而新的岁月又在不断演绎着没有尽头的历史,那么,我们在当下的现实中,究竟应该如何承接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继续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
时代弊病,探索之艰
王亚先生以犀利的目光,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病:“懒惰麻痹无知愚昧还寄生在我们本已沉重的双脚上。所有的悲剧常常导演在所有的你和我中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陷入一种言行不一的怪圈。有人义正言辞地讥嘲与诅咒愚昧,可当自己真正身处愚昧的情境之中时,却浑然不觉,早已将自己曾经的批判抛诸脑后;有人痛心疾首地抱怨那些令天地黯然的坏事,然而轮到自己面对同样的情况时,却面不改色,甚至还能心领神会地将坏事做得更加“出色”;还有不少人整日将颂扬勤劳挂在嘴边,可当面对等待开发的茫茫土地时,却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住了双脚,迈不开前进的步伐,举不起手中的犁耙。这些现象远比沙漠中汹涌而至的狂沙恶浪更加可怕,因为它们如同慢性毒药,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社会的肌体,足以使一个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民族逐渐迈向衰竭与沉沦的深渊。而在远方,探索之路在黎明与黄昏时分的光影交错中,弥漫着一层神秘而诱人的色彩,似乎在召唤着人们去追寻未知的美好。也许,每一个人心中都怀揣着探索的梦想,然而真正踏上这条道路时,才发现举步维艰。在这条布满荆棘、洒满血与汗的探索之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区别无需过多的言语争辩,他们的行动早已给出了最清晰的答案。作者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将社会的种种症结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同时也在急切地呼唤着人们的觉醒与行动 。
民族脊梁,未来曙光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全部的敬意与希望都倾注在了沙漠中真正的探索者身上。他们无畏于苍茫沙漠中布满暴逆和饥渴的艰难旅程,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作者深情地赞美道,这些探索者是沙漠的脊梁,是岁月的灵魂。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之光。有了他们,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终将告别历史的沧桑与苦难,告别陈子昂怆然涕下的泪水;有了他们,西出阳关将会迎来更加绚丽多彩的景色,中华民族必将在探索与奋进中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这种对探索者精神的高度赞扬,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歌颂,更是对整个民族精神的一种激励与鼓舞,它让每一位读者都在心中燃起了一团希望之火,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追寻梦想,不畏艰难险阻,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拼搏 。
《大漠情思》无疑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和情感感染力的优秀散文。王亚先生凭借其独特的视角、雄浑大气的笔触,巧妙地将大漠的自然景观、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复杂现实的社会问题以及深邃的人性思考紧密融合在一起,使文章既拥有大漠般辽阔豪迈的气势,又蕴含着思想的深邃与厚重。它宛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在领略大漠风光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印记、现实的模样和未来的方向,促使我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一次深入而全面的反思。这篇佳作堪称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深入研读,从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 。
重溯旧章,感悟时代脉搏:
再评王亚先生《大漠情思》
赵中原
回溯至1989年,彼时的华夏大地,改革开放的浪潮正以汹涌之势奔腾不息,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每一处肌理。在这风云激荡的时代旋律中,正值青春韶华、意气风发的王亚先生挥毫泼墨,写下了意蕴深沉的《大漠情思》。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站在转型与变革的关键十字路口,既满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期待,又在探索前行的道路上隐隐夹杂着一丝迷茫与困惑。人们鼓足了劲,大步向前,急切地渴望在时代的浪潮中寻得发展的新航道,而《大漠情思》的问世,无疑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厚重感与蓬勃的希望,宛如一扇精心雕琢的窗扉,引领我们得以深入窥探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与矢志不渝的时代追求。
斗转星移,四十余载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当我们在当下这个全新的时代语境中重新翻开这篇旧作,细细品味其中的一字一句,会惊觉字里行间涌动的,远不止是作者当年的才情横溢与壮志凌云,更多的是历经岁月沉淀、时光打磨后,对时代发展轨迹的深刻洞察与感悟,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实乃别有一番风味与深度思索。
荒漠中的坚毅,时代奋进的生动缩影
文章开篇,王亚先生便以简洁却极具力量感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大漠孤旅的画面:“没有晨露,没有晚霜,只有浩瀚的大沙漠上一行蠕动的队伍”。这看似简单的描写,实则将我们瞬间拉回到改革开放初期那艰苦卓绝的探索岁月。那时,中国经济基础尚显薄弱,各项发展资源也极为有限,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就如同在荒芜无垠、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沙漠中艰难跋涉。然而,即便面临如此困境,中国人民心中却始终怀揣着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炽热渴望以及坚定不移的前行信念,恰似文中那负重前行的骆驼一般。骆驼“昂首阔步地不断迈出自己那几只大而厚实的脚”,每一步落下,都带着沉稳与坚定,这一形象生动地象征着中国人民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凭借着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为后续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在困境面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无疑是那个特殊时代奋进精神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即便时光已然悄然走过四十余载,当我们再度回顾这段历史,重温这篇文章时,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汲取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与工作中,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都要坚定信念,奋勇向前 。
沙漠的隐喻,时代变革的多面冲击
在王亚先生的笔下,沙漠被赋予了一种极具张力与隐喻色彩的独特性格:“时而温柔如母亲之慈祥,时而又暴怒如执戈的斗士”。深入剖析这一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它恰如其分地隐喻着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复杂变革与多面影响。一方面,改革开放犹如一阵春风,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蓬勃活力,这恰似沙漠温柔的一面,它敞开怀抱,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思想文化,为中国的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无数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与未来的无限可能;但另一方面,在这场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诸多挑战与困难也如影随形,纷至沓来。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传统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阵痛、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带来的矛盾冲突等等,这些难题如同沙漠暴怒时掀起的遮天蔽日的狂风骤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波谲云诡的时代变革浪潮中,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塑,勇敢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行动力,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实现了人生的飞跃;而怯懦者则在犹豫与彷徨中逐渐被时代的车轮无情抛下。值得庆幸的是,正如文中所描绘的那样,风沙过后,那支顽强的队伍抖落满身的沙尘,再次挺直脊梁,毅然决然地继续前行。这一场景深刻地象征着中国在面对变革带来的重重挑战时,始终坚定信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调整自身、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前进姿态 。
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使命的赓续传承
在文中,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梦境的形式,对古今中外的历史场景进行了一次精彩绝伦的回溯。从舒缓流淌、孕育着欧洲浪漫与优雅气质的莱茵河水,到见证了无数权力更迭与荣耀兴衰的法国凡尔赛宫;从郑和率领庞大船队驶向茫茫大海,高高扬起的那象征着中华民族探索世界勇气与智慧的白帆,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眉骨下溢出的那激动惊喜的泪水,这一瞬间的情感迸发,彻底改写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聆听黑格尔逻辑严密、无懈可击的哲学雄辩,感受其思想的深邃与锐利,到目睹尼采在创作时近乎癫狂的状态,体会其对传统价值观的大胆质疑与深刻挑战;再到马克思在昏暗灯光下,忍受着贫困与艰辛,一笔一划起草《资本论》手稿,为无产阶级指明解放道路的伟大身影;以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那震撼世界的隆隆炮声,宣告着旧世界的崩塌与新世界的曙光初现,还有列宁那激昂澎湃、鼓舞人心的演讲,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颗炽热的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自由、平等与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更有孙中山先生临终前,那饱含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殷切期盼的眼神,以及毛泽东主席那深沉而庄重的微笑,其中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坚定掌控与对未来的无限信心。这一连串跨越时空、精彩纷呈的历史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在追求进步与发展道路上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然而,当作者从这如梦如幻、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梦中缓缓苏醒,眼前呈现的却是“长沙戈壁和艰难而凝重的脚步”这一现实场景。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强烈交织与鲜明对比,深刻地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民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时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审视。彼时,中国正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先辈们的伟大奋斗与卓越成就,如同一座座明亮的灯塔,激励着当代人勇敢地背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在继承历史宝贵遗产的坚实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奋勇前行,努力在现实的重重困境与挑战中,踏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光明大道 。
针砭时弊,对时代弊病的深刻警示
王亚先生在文中毫不留情地对现实中人们存在的言行不一、懒惰愚昧等不良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时代意义。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变革时期,部分人的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滋生出了浮躁、短视、功利等不良思想倾向。有些人嘴上对愚昧无知口诛笔伐,可一旦身处相关情境,却浑然不知自己已陷入其中;有些人面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义愤填膺、抱怨连连,然而当自己面临同样的选择时,却毫不犹豫地随波逐流,甚至变本加厉;还有些人整日将勤劳致富挂在嘴边,可真正面对需要付出辛勤努力才能开发的广袤土地和发展机遇时,却畏首畏尾,迈不开前行的脚步,举不起奋斗的锄头。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阻碍了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批判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当时社会风气的简单反思,它更像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穿越时空,对当下的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尽管历经四十余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弊病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顽固地存在着。重读此文,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清晰地审视自身,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反思与修正自己的行为,摒弃那些不良思想与行为习惯,积极弘扬正能量,为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探索者的精神,时代发展的永恒希望
文章结尾处,作者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对沙漠中真正的探索者给予了高度的歌颂与赞扬。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改革开放探索年代,这些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开拓者们,就如同黑暗中的点点繁星,照亮了国家发展的前行道路,他们无疑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他们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未来的憧憬,勇敢地踏入茫茫沙漠,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正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与挑战,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乃至生命,诠释着探索精神的深刻内涵。
四十余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往,展望未来,会愈发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探索精神始终是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从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断突破,如5G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到社会治理模式的持续创新,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定、公平的社会环境;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到文化领域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新时代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依然迫切需要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时,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方法与路径,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迈进 。
四十余年后重新品鉴《大漠情思》,我们愈发深刻地领悟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绝非仅仅是对某个特定时代的简单记录与复刻,它更像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始终散发着熠熠光辉,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王亚先生的这篇散文,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表达以及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为我们精心勾勒出了20世纪80年代末那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同时,也为身处当下新时代的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滋养与深刻启示,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汹涌浪潮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