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6月30日电 题:山西潞城“红色文艺轻骑兵”九年巡演160村居 文艺惠民润心田
当六月的骄阳洒满潞城街巷,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婴城社区的文化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正引来阵阵喝彩。婉转的歌声里,潞城红色文艺轻骑兵用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将好政策唱进民众心坎。这支常年活跃在城乡的文艺“尖兵”,以“小而精、专而活”的特色,让文化惠民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九年来,他们携400余场演出走遍潞城160个村居,让文化甘霖浸润群众心田。
从舞台到心间的文明传递
“每次他们来演出,我都带着孙子搬着小板凳坐前排。”婴城社区居民王桂兰笑着告诉记者,“节目里说的垃圾分类、邻里互助,都是咱身边的事,听着亲切又受教育。”作为长治市潞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流动阵地”,这支成立于2016年,由文化馆业务骨干、民间艺人、文艺爱好者、退休文化工作者等组成的“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始终坚持“小舞台大情怀”——在乡村戏台,他们用上党落子演绎革命故事;在社区广场,他们以广场舞串联创城知识;在学校课堂,他们用非遗剪纸讲解传统文化;在工厂,他们用小品演绎安全生产;在军营,他们以歌舞致敬人民子弟兵。“我们不是简单地送演出,而是要让文化真正扎根民众心里。”红色文艺轻骑兵负责人曹光涛介绍,队伍每次演出前都会提前调研民众需求,就像量体裁衣,让民众觉得“对胃口”。
为了不给基层添负担,每一次下乡演出,红色文艺轻骑兵团队尽量精减演职人员,控制舞蹈人数,演出当天往返,避免铺张浪费,真正把更多精力、财力放在文艺惠民、为民、乐民的志愿服务当中去。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双向奔赴
“大家注意声调,注意节奏……”在潞城区文化馆的公益培训教室里,声乐老师张景波正带领学员练习新排练的歌曲《花开中国》。这样的免费培训课程每年开设4期,
涵盖声乐、舞蹈、书法等18个门类,培训老师大多是潞城文艺行业的精英、文艺志愿者,亦是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队员。“我退休后一直想学国画,没想到在家门口就有专业老师教。”学员崔爱玲展示着刚写完的书法作品,“现在我也是社区书画队的成员了,还能跟着轻骑兵去村里义演。”这种“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的模式,正是潞城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惠民特色。
2024年,红色文艺轻骑兵自编自导的广场舞代表长治市赴大同参赛,以原创作品《太行舞韵》斩获省级金奖。正如曹光涛所说:“我们不仅要送演出,更要教会民众自己‘编戏码’。”近年来,“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始终坚守文艺初心,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坚持“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精心挖掘潞城传统文化,精心创排时代文艺精品,精心组织文艺惠民活动,围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移风易俗进农家”“文明之花耀婴城”“你家我家共创文明城”等主题,从南桃村的民俗文化节到西流南村的元宵晚会,自编自演的节目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目前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人数达到80余人。
在泥土中生长的时代答卷
“最远的一次,我们开车近1个小时到潞城黄牛蹄乡南桃村,舞台就搭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红色文艺轻骑兵队员王丽回忆起这次演出,“虽然条件简陋,但老乡们还是坚持看完了整场节目,结束后硬塞给我们刚摘的杏儿,一直追问我们下次演出的时间。”这样的场景,在文艺轻骑兵的行程中屡见不鲜。
“哪里有民众,哪里就是我们的舞台。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着每月不少于2次下乡演出,足迹遍布了潞城大大小小的社区、村庄,团队不仅精心编排了歌舞、小品、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还针对不同村镇特色,创作了反映乡村振兴、家风建设的原创作品。”队长张景波拿出一本行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全年计划。
演出时,演员们在简陋的舞台上全情投入,哪怕烈日炙烤、寒风刺骨,也要把最精彩的表演呈现给观众。如今,许多村子把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演出日当作固定节日,大爷大妈搬着小马扎提前两小时占位,孩子们举着荧光棒欢呼雀跃。更令人欣喜的是,演出中他们还挖掘培养了30余名乡村文艺骨干,让文化的火种在乡土间生生不息。
如今的潞城红色文艺轻骑兵,早已成为一张行走的文化名片。书写着新时代“文艺为人民”的生动答卷,那些浸润心灵的文化养分,正化作群众脸上的笑容、脚下的力量,为潞城文化强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完)
(牛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