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血压的“冬升夏降”:你的血管也在感受四季冷暖
2025年07月01日 13:21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1日电 李大爷去年冬天因为突然头晕被紧急送医,血压飙升到170/100mmHg。医生仔细询问才知,他入冬后便自行减少了降压药量,因为“夏天血压一直挺好,以为病轻了”。这并非孤例,无数血管在季节更替中悄然经历着“冬升夏降”的无声波动。

  科学数据已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坚实证据。一项覆盖英国4.6万人的研究显示,冬季收缩压平均高出夏季5mmHg以上。中国高血压调查也发现,3.5万研究对象中冬季收缩压显著高于夏季,差值约6mmHg——这看似微小的数字变化,对心血管系统却足以构成严峻挑战。

  温度为何能“指挥”血压?

  寒冷环境里,身体启动“保暖模式”,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这如同无形的号角,促使血管收缩以保存热量,血液穿行于骤然狭窄的血管通道,压力自然升高。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也悄然提升,促使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进一步推高血压。寒冷甚至直接令血管平滑肌收缩,仿佛血管在低温中“瑟缩”起来——温度每下降1℃,血压可上升0.5至1.5mmHg。

  而夏日则相反:炎热环境里,皮肤血管扩张散热,血流阻力减小,如同河道拓宽,水流压力随之降低;汗液排出增多,血容量相对下降,也减轻了循环系统负荷。

  除温度外,季节还裹挟其他因素共同作用:

  1、光照与维生素D:冬日阳光稀缺,维生素D合成减少,其潜在的血管舒张作用减弱,间接助长血压上升。

  2、活动量变化:寒冷常使人减少户外活动,规律运动的降压效应随之减弱。

  3、饮食偏好:冬季人们常倾向于高热量、高盐食物,不知不觉中为血压攀升埋下隐患。

  老年人尤其需要警惕这季节的“无声袭击”。他们血管弹性下降,温度感受器敏感度降低,血压调控能力本就脆弱,冬季血压波动幅度更大,心血管事件风险亦显著增加。

  如何平稳度过季节交替?

  1、保暖优先:寒冬外出务必戴帽、围巾,保护头颈部;室内避免骤冷骤热,沐浴水温适中,避免温差过大刺激血管强烈收缩。

  2、规律监测:养成在家自测血压的习惯,尤其在换季时,早晚各测一次并记录,为医生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3、科学用药:务必遵医嘱用药,切不可因夏季血压良好而自行减停药物。冬季血压若控制不佳,需及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4、饮食有节:全年控制盐摄入(<5克/天),冬季更要警惕咸菜、腊味等高盐食品;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

  5、坚持运动:选择室内运动或在一天中较温暖时段适度锻炼,避免严寒清晨剧烈活动。

  “冬升夏降”是身体对自然节律的忠实回应。李大爷的事例告诉我们:温度计和血压计,都是健康不可忽视的晴雨表。了解这规律,主动监测、科学应对,非但能让血压在四季流转中维持平稳,更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固的堤坝——别让寒冷轻易击穿我们血管的防线,在每一个季节交替处,以知识和细心守护好每一次心跳的从容与平稳。(完)

  (山西白求恩医院 心血管内科 王宇 杨原)

【编辑:郭飞颖】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