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工程师于日:“钉”在一线的“匠人”  
2025年07月03日 16:59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7月3日电 题:工程师于日:“钉”在一线的“匠人”

  作者  邢楠  宋瑶

于日带领团队给椰子树划分主人。邢楠摄

  在海南万宁34℃的高温下,烈日穿过椰林,炙烤着大地。汗水浸透了于日的工装,顺着他黝黑的脸颊滑落,他却浑然不觉,正耐心地与村民沟通征地细节。这位35岁的山西汉子,性格里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工程人特有的细腻与执着。

  今年5月,中国能建山西电建承建的海南新华万宁10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业主方特别发来表扬信,称赞于日是“扎根一线的‘定海神针’”这封沉甸甸的表扬信背后,是于日十四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的坚守与创新。

于日与村民进行沟通协商。邢楠摄

  “这块儿硬骨头,我来啃。”

  “只差NF3这基塔了,短时间内我们必须拿下他”,于日说到。2025年4月,海南项目进入末次并网阶段,项目集电线路征地协调陷入复杂困局。

  这是这位“老”技术人深耕项目建设第十四个年头,他已然从土建技术员成为了副总工程师。面对难题,他主动请缨,积极牵头地方政府、村民开展多方沟通协商。

  海南的征地政策与北方地区大不相同,村委会上会通过后,仍需要个人同意。“每棵椰子树的主人可能都不同,几十平米的地,我们反复数”于日笑着回忆当时的困境。项目团队最初采用喷漆法进行划分,但漆越喷越乱。“古人是结绳记事,我们是围绳数数”。于日幽默道。他创新提出“一户一策”征地方案,带领团队用绳子圈地、挨家挨户确认,同时建立透明补偿机制。仅用24小时就化解了困扰项目的最后一基塔征地争议,为并网扫清了关键障碍。

于日在项目现场检查逆变器。邢楠摄

  “项目建设得靠钉”

  项目推进过程中,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海南项目隶属万宁市,但送出线路却横跨琼海市,我们原先的手续全都不管用了,只能重新跑手续”,于日说。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于日带着团队在项目现场“钉”了整整两周。白天顶着烈日勘察线路,晚上研究解决方案。“只能把架空线路改成地埋电缆,采用定向转施工”,于日说。这一方案既避开了敏感区域,又大幅缩短了工期。工人们轮班休息时,总看见他蹲在变压器旁扒拉盒饭,安全帽下晒脱皮的后颈格外扎眼。

于日正在测量光伏区征地面积。邢楠摄

  “多面手是个褒义词”

  海南项目的收官钟声里,沉淀着于日十四年的步履印记。他把工地当战场,将每一次岗位轮换都化作成长的阶梯:施工图纸审核时的严谨、工期调度时的果敢、技术攻关时的执着……让他从青涩学徒蜕变为项目“多面手”。

  2022年,阳城项目的工地上,刚刚辗转至物资部的于日一边清点着刚到的钢筋水泥,一边统筹现场调度。这个管“粮草”的汉子,在物资管理中展现出极强的责任心——“物资是推进项目大局的‘先行粮草’,必须保障及时到位”。为了保障项目进度,他一天要打上百通电话督促物资发运,协调运输与仓储环节,熬个通宵都是常态。“他真的很有韧劲,物资保障效率极高,项目完工结算时,工程材料较预计使用数量竟还有剩余”,项目结算人员说。

  星光闪烁,微风吹过,椰树沙沙作响。于日站在海南项目现场,望着那片曾布满协调难题的土地,如今光伏板在夜色中泛着微光,像撒落人间的星辰。这些光,是他用“钉子精神”一寸寸“钉”出来的成果——钉住难题不放松,钉住责任不偏移,钉住匠心不褪色。一双磨破的劳保鞋、无数个通宵的坚守、永远挂在脸上的笑容,构成了这位35岁副总工程师的职业底色。(完)

【编辑:任曼曼】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