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9日电 一方水土孕一方文脉,一脉灯火续一城烟火。夜幕降临,当大同古城的华灯渐次点亮,它们不仅映照着北魏宫阙的沧桑轮廓,更照亮了千年时光的流转。
大同,这座曾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历史名城,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北魏定都平城,在此奠定了鲜卑文化的宏图伟业;辽金奉为西京,留下了华严、善化等旷世巨刹。光影交织处,铺展的正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这穿越千年的光影对话,并非只停留在古老的宫阙与庙堂之间。当脚步踏向大同古城东南邑,一幅活色生香的现代版“上河图”便在眼前铺陈,流光溢彩的古建、琳琅满目的文创市集、实景演艺的丝路广场、吹拉弹唱的文艺青年……无不生动诠释着这座千年古都深植于历史沃土、又在时代脉搏中蓬勃跃动的不竭活力。
“凤栖晓院”和“凤栖和院”民宿主人冯晓东,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大同人,也是古城光影变迁的见证人。2024年5月,当他怀揣着对古城的热爱,在东南邑盘下几间老宅改造成民宿时,心底没有丝毫疑虑。
在他的记忆力,昔日的古城夜晚是沉沉的墨色。夕阳的余晖一旦褪尽,厚重的城墙便融入了无边的黑暗,只余零星几点昏黄的路灯。游人稀少,巷弄深处,烟火市景的气息仿佛被暮黑色所吞并。
如今,可靠的电力源源不断地注入古城,为这场“千年之约”提供了澎湃的动力源泉。古老的城墙被精心设计的灯带温柔唤醒,蜿蜒起伏的垛口、巍峨的城楼、厚重的墙体,都在璀璨的灯光下重新焕发出庄严而灵动的身姿。大型灯光秀在城墙上演,用现代光影技术讲述着北魏辽金的古老故事。
他最爱站在洒满暖光的庭院里,指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城墙,向来访的客人分享这份喜悦:“快看!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城墙上这景观灯带一亮,尤其是那灯光秀一开演,天南海北的客人都被吸引来了!韩国、日本、北京、上海的旅行团,还有自驾的散客,络绎不绝!”
曾经冷清的巷子,如今夜晚也人流如织。在游人越来越密集的脚步声中,已经从容地扩展到了30多间,每一扇亮着温馨灯光的窗户,都像是对古城未来投下的信任票。灯光,不仅照亮了古城的千年屋檐,驱散了昔日的沉沉黑暗,更照亮了像冯晓东这样文旅追梦人心中的希望之路。
古城灯火的“千年之约”,在飘散着麦香的深巷里,经营大同刀削面二十余年的姚海兵,对此感受最为深刻。
回溯往昔,姚海兵的面馆里,是煤气罐和灶台奏响的“交响曲”。火光跳跃,带着一丝不安定,效率也令人蹙眉。“以前全靠煤气,”姚师傅一边利落地揉着面团一边回忆,“一袋面削起来费时费力,出不了多少碗。而且成本高,还总担心安全问题,那‘噗噗’的气流声听着就不踏实。”
澎湃而稳定的三相电接入面馆,如同为这传统老店注入了强劲的新血。姚海兵果断引进了大功率的煮面设备。“现在这一袋面,轻轻松松能削出一百多碗!”姚海兵的语气里满是自豪与底气。日常经营,一天稳稳消耗五袋面;到了“五一”“十一”或春节这样的黄金时段,慕名而来的食客挤满小店,一天十袋面也能从容应对。
“以前用煤气,又贵又不安全,现在这电,又干净又便宜,还特别稳当!”灶台上升腾的蒸汽,在明亮的灯光下氤氲缭绕,映照着他额角闪亮的汗珠和眼中对未来的笃定,“我们这老手艺、老字号,配上这新动力,发展起来就更有信心,更有奔头了!”
古城上空的灯火,是穿越千年递来的邀约;而古城地下奔涌的电流,则是支撑这场盛大邀约的无声基石。这光与电共同书写的“千年之约”,既在城楼庙宇的华彩光影里招展,也在冯晓东日益明亮的民宿庭院中生长,更在姚海兵灶台上那源源不断、热气腾腾的刀削面里升腾。
如今,古城里早已不是过去杆塔林立、电线密布的老城区了。国网大同供电公司围绕“绿色文旅,低碳发展”的主旋律,选取古城旅游集散区等3个重要用户多、负荷密集大、保电频次高的区域,在古城内构建起了双环网线路建设,1座变电站、3座配电室、10条10千伏公用线路、34台箱变……在保证古城内1.2万常住居民供电需求的同时,还为善化寺、华严寺、代王府等旅游景点以及周边商业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电流,实现了全年99.987%的供电可靠率。
当无数游客漫步于古城的街头巷尾,流连于曾经的烽火岁月时,古城内的文化游览景区、电动汽车充电桩、智慧停车厂、照明、酒店、餐饮等充满绿色电力的身影却在不断的告诉世人,这是一座在绿电智慧运营体系加持下的“零碳智能高科技古城”。近几年,古城内用户全年购买绿电增加到了2500万千瓦时,减少标煤消耗8333吨,二氧化碳排放1250万吨,实现了古城从昔日煤都到绿色古城的蜕变。
漫步于灯火交织的大同古城,每一盏璀璨的光,每一度流淌的电,都如约点亮这千年古都的烟火人间。它们不仅是光明的馈赠,更是履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约定。(完)
(陈少华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