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15日电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校地合作则是开启人才宝库的“金钥匙”。今年以来,潞城区紧紧围绕“引才、育才、留才”这一核心主线,依托自身独特资源,以古建领域校地合作为突破口,多点发力、全面布局,在人才发展与区域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在拥有405处不可移动文物的长治市潞城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与人才培育实践正在展开。依托“国保省保集群”资源优势,潞城区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携手深耕传统建筑研学体系,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走进位于潞城区的“古筑新语——古建艺术研究展示中心”,十余种精妙的斗拱构件有序陈列,层层叠叠的木质结构无声诉说着中国古建筑抗震承重的核心智慧。“斗拱是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构件,它如同梁柱间的‘关节’,能将横向力层层传递至地面。”潞城区古建艺术研究院院长靳彦广指着李庄文庙金代斗拱模型介绍,“这种‘斗拱开花’的独特造型,不仅展现了古人的精湛技艺,更蕴含着传统建筑的力学奥秘。”展示中心以潞城原起寺、李庄文(武)庙等10余处国保、省保单位为核心,通过高精度测绘数据展板、1:1建筑模型及实体构件复原,立体化呈现古建艺术魅力;同时设立县区交流展区与研学沙龙空间,搭建起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已成为古建领域人才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校地合作成果不断落地生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团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BIM建模等前沿技术,为原起寺建立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档案,通过虚拟修复技术重现李庄文庙历史风貌。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古建筑的“数字永生”,更孵化出一支由高校师生、地方技术骨干组成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我们在实地测绘中学习传统营造技艺,在数字化实践中探索保护新路径,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让古建保护真正‘活’了起来。”参与项目的清华学子说道。
古建研学的蓬勃发展,正是潞城区构建全方位人才生态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潞城区以“引才、育才、留才”为主线,多点发力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
聚力平台建设,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建成“古筑新语”展示中心,承办全市“古筑新语”人才夏宫咖啡座谈等活动,让古建文化成为招才引智的“金名片”;依托数智互联产业园设立青年人才驿站,为45周岁以下、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来潞求职创业青年提供短期免费住宿,并配套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在潞城区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人才会客厅,已成功举办“古韵新生”古建人才交流座谈、“潞城甩饼”产业人才沙龙等主题活动,形成“月月有交流、季季有主题”的常态化互动机制。
夯实服务根基,提升人才保障精准度
创新建立人才“一图四库一册”体系,绘制潞城区人才分布图与在外人才联络图,完善区级人才、在外人才、大学生及紧缺人才四大数据库,并编制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册,为“双招双引”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开发线上服务平台,整合人才驿站预约、公寓申请、生活补贴申领等高频服务事项,实现人才服务“指尖办”“随时办”。
深化引育并举,激活人才队伍新动能
与中北大学、长治学院等高校共建博士创新工作站、碳基新材料产业学院及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潞城转化;连续两年柔性引进7名北京知名医疗专家开展学术交流与临床指导,新建博士创新工作站柔性引进2名博士开展课题研究;依托“清华大学远程教学工作站”开展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专题培训24期,覆盖基层人才5000余人次,并选派4名教育人才赴清华研修深造。
优化激励机制,厚植尊才爱才沃土
成功举办第四届人才技能大赛暨“潞城甩饼”美食文化系列活动,设置托幼托育、电工技术等7个竞赛工种,吸引200余名选手参赛,表彰43名优秀技能人才;开展晋东南城镇圈“人才聚集地”优秀人才评选,为58名各领域骨干发放奖励金17.4万元,以赛促能、以评促优,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
潞城区委组织部人才室主任申慧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更多高校智力资源、创新项目落地,让文化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发展胜势,为‘一区两地’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从智慧传承到创新人才的集聚赋能,潞城区正以校地合作为“笔”、以文化资源为“墨”,奋力书写人才振兴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崭新篇章。(完)
(申婷婷 马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