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山西省闻喜县:笔墨丹青绘治理新篇 古韵新风筑和美乡村
2025年07月17日 17:50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17日电 仲夏时节,漫步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乡村田野,文化浸润下的治理活力扑面而来。侯村镇寺底村的楹联墙上,“党群同心谋发展,邻里和睦共平安”的村民自撰联语道出心声;东镇官庄村的书法教室里,老党员挥毫写下“党建引领聚合力”;畖底镇东雷阳村的戏台前,新编眉户剧《调解》正上演邻里握手言和的桥段;桐城镇东吴村的煮饼工坊中,老手艺人带着年轻人传承的技艺,散发着乡村振兴的底气。

  近年来,闻喜县将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创建与乡村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在四个文化特色村探索出“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促治”的新路径,让笔墨丹青、丝竹管弦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楹联作媒:寺底村的“对仗式”治理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副悬挂在侯村镇寺底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楹联,是村党支部书记吉平娟的工作指南。这个有着300多年楹联文化传承的村落,286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自撰或互赠的楹联。

  “去年春天,村东头的张、李两家因宅基地边界争执不休,险些动手。”吉平娟回忆,村调解委员会的老党员们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带两家人来到村里的“楹联文化墙”。墙上“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联语,让两家人面露愧色。随后,老党员邀请村里的楹联爱好者结合两家情况撰联相赠:“宅边留隙地,日后好相见;邻里存宽心,终年无祸端。”最终,张家主动让出30公分,李家也不再计较,两家人还在边界合作种下一排冬青,成为村里的“和睦标杆”。

  寺底村将楹联文化融入网格化治理,每个网格都设有“楹联宣传员”,他们既是矛盾调解员,也是联语创作者。去年以来,全村通过楹联文化化解宅基地、赡养、邻里纠纷等27起,村民主动参与村级事务协商130余人次。在村规民约修订过程中,收集到56条村民的“楹联式”建议,其中“红白喜事莫攀比,勤俭节约好风气”等12条被纳入新规,执行率达100%。

  在村党支部带动下,寺底村成立“楹联议事会”,每月农历十五,党员、村民代表、楹联爱好者围坐在一起,以“上联摆问题、下联提对策”的方式商议村务。今年初,针对村里灌溉渠老化问题,议事会写出“渠水不通误农时(上联),党群合力换新颜(下联)”,随后3天就筹集到村民自愿捐款8.6万元,加上镇里的扶持资金,半个月便完成3000米渠道整修。

  翰墨聚力:官庄村的“笔锋式”引领

  “笔锋所至,民心所聚”,这是东镇官庄村书法文化墙上的题字。这个曾因“矛盾杂”闻名的村子,如今凭借书法文化的浸润,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村”。

  “以前村里开大会,台下要么无人倾听,要么争吵不休。”村党支部书记何丁石坦言,转机始于2018年村党支部组织的“书法进农家”活动。当时,村里的老党员、退休教师赵文彬带头在文化广场写下“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九个大字,吸引了20多个年轻人围观。

  如今,官庄村的书法文化已成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村里的“党员书法先锋岗”有12名党员,他们每月在文化广场义务教村民写字,还将党的政策、村规民约写成书法作品,张贴在全村16个宣传栏里。2021年村“两委”换届,有人担心出现拉票贿选,村党支部组织“清风书法展”,参展的86幅作品中,有老党员写的“一身正气参选,两袖清风履职”,有年轻人写的“选好带头人,共富官庄村”,最终换届过程全票通过。

  书法文化还激活了村里的志愿服务。村民王巧玲以前总觉得村里办事不公平,参加书法班后,字越写越好,还主动加入“书法调解队”。今年春天,村里要修通往后山果园的路,需占用几户村民的林地,王巧玲主动请缨做工作,她给每户送去自己写的“修通致富路,果树变金树”,最终5户村民都自愿让出林地,修路工程提前10天完工。

  戏台搭台:东雷阳村的“剧情式”疏导

  “咚咚锵,咚咚锵……”畖底镇东雷阳村的古戏台前,锣鼓声一响,村民们就知道有“好戏”。这个有着200多年戏曲传承的村子,村党支部把戏台变成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的“活课堂”。

  “以前村里的矛盾多是家长里短,硬讲道理行不通。”村党支部书记景培玉说,村里的戏剧团成立于2015年,老艺人最懂村民心思。2022年,村里成立“戏曲调解工作室”,由5名老党员、3名剧团骨干组成,专门把村里的真实矛盾改编成戏曲片段在戏台上演出。

  村民雷某因沉迷赌博,妻子闹着要离婚,村调解主任几次上门都无果。“戏曲调解工作室”的老艺人根据此事编了戏曲《回头是岸》,当演到妻子带着孩子哭着离开、丈夫幡然醒悟的桥段时,台下的雷某偷偷抹起了眼泪。演出结束后,剧团的人找到雷某,老艺人说:“戏是假的,可家是真的,你看台上那孩子多可怜。”第二天,雷某主动到村部保证再也不赌博,还跟着剧团学打鼓,现在成了剧团骨干。

  东雷阳村的戏台不仅演调解戏,还演政策戏。村里推进“厕所革命”时,不少老人不理解,觉得“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了”。剧团就编了《改厕新风》,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唱词讲清改厕好处。演出3场后,全村报名改厕的农户从最初的12户增加到187户,占总户数的92%。

  如今,东雷阳村的戏台每月都有“固定演出日”,除传统剧目外,还会根据村里重点工作编排新戏。村民们说:“戏台就像一面镜子,演的是别人的事,照的是自己的心。”

  煮饼飘香:东吴村的“匠心式”凝聚

  桐城镇东吴村的煮饼香飘百年,这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村民的“致富饼”,更成了村党支部凝聚人心、推动治理的“金钥匙”。

  “以前村里人心散,各干各的,就连煮饼手艺都藏着掖着。”村党支部书记马国旗说,东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煮饼,但过去都是小打小闹,还常因抢客源闹矛盾。2016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煮饼产业协会,把俊祥慧、任诚意等品牌拧成一股绳,打造“制作车间+技艺展厅+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产业集群。

  协会里的“党员技术先锋岗”有8名党员,他们带头公开祖传秘方,在村里的非遗工坊开展“师徒结对”,30多名老艺人每人带2-3名年轻徒弟,全村参与煮饼制作的比例达60%。村民吴大嫂以前总抱怨自家煮饼卖不上价,加入协会后,跟着老艺人学技艺、拓销路,现在她家的煮饼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年收入翻了两番,她常说:“是党支部让咱的老手艺变成了‘金饭碗’。”

  煮饼产业的发展,让东吴村的治理顺了起来。去年,村里要修建煮饼文化产业园,不少人起初不乐意。协会的老艺人带着年轻人,挨家送新做的煮饼,说:“咱东吴人靠煮饼吃饭,产业园建起来,子孙后代都受益。”3天时间,12户村民全签了字。现在,村里的“煮饼议事会”每月召开,大家在研究新口味、新包装时,也会顺带商量村里的事,去年以来共解决了排水不畅、路灯损坏等民生问题18件。

  从寺底村的楹联对仗到官庄村的笔墨传情,从东雷阳村的戏台教化到东吴村的煮饼聚力,闻喜县的四个文化特色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基层治理有了温度、活力和根基。“基层治理的关键是凝聚人心,而文化正是最好的‘粘合剂’,当村民在楹联中明事理、在书法中聚共识、在戏曲中悟道理、在非遗中找归属,基层治理自然水到渠成。”

  如今,这股文化治村的新风正在闻喜县蔓延,更多乡村挖掘自身文化基因,让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绽放独特魅力。(完)

  (张静 邱彩东)

【编辑:任曼曼】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