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20日电 巍巍绵山脚下,忠孝圣地介林见证了一场语言与文化的青春碰撞,更开启了一段校地携手育人的新篇章。7月20日,西安培华学院“语”润乡村推普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田萌、史文杰的带领下,深入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著名历史文化遗存——介林,开展了一场以“推普助振兴,文化共传承”为主题的深度调研实践活动,并隆重举行了“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青年学子们以标准普通话为桥梁,对话历史守护者,探寻文化根脉,同时为未来持续服务地方、深化实践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踏入肃穆庄严的介林古建筑群,实践队员们便被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所震撼。在导游李女士的带领下,团队首先对景区进行了细致走访。从古朴的介子推祠到苍劲的碑林石刻,从“忠孝大道”的悠长回响到文化展馆的丰富陈列,李女士用清晰流畅的普通话,将春秋名士介子推“割股奉君”、“抱母殉身”的忠孝传奇娓娓道来。队员们凝神聆听,并不时以规范的普通话与李女士进行深入交流,询问景区历史沿革、文物保护现状及日常接待中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况。
调研过程亦是生动的推普实践课堂。队员们主动运用标准普通话与导游及景区工作人员沟通,了解当地语言生态。交流中,他们发现导游李女士虽普通话基础良好,但在部分古地名、历史典故的发音上仍带有地域特征。队员们结合所学,以友好互助的态度,轻声示范标准读音,并分享常用词句的规范表达技巧。李女士对此深表欢迎:“和大学生们用普通话交流,不仅让讲解更规范,我自己也觉得受益匪浅!规范的解说词能让各地游客,特别是孩子们,更清晰地感受我们介林文化的精髓。”
授牌共建,开启校地合作新篇。
当天的重头戏,是庄重的“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景区代表和实践队全体成员的共同见证下,指导教师田萌代表西安培华学院,郑重将基地牌匾授予介林景区负责人手中。史文杰老师也表示,选择介林作为实践基地,是看中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重要性。
青春聚力,于传承中展望未来。
在象征忠孝精神的介子推母子雕像前,实践队员与导游李女士、景区工作人员及领导亲切合影留念。快门按下的瞬间,青春的脸庞与千年的古祠交相辉映,不仅定格了当代大学生以推普行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动画面,更铭刻了校地携手共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时刻。
此次介林之行,是西安培华学院“语”润乡村推普社会实践队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服务基层语言能力提升的坚实一步。在田萌、史文杰两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团队将专业所学融入社会实践,在深入感知三晋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有效检验并提升了自身运用普通话服务社会的能力。他们以青春为笔,以普通话为墨,在古老介林书写下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化传承的新篇章。(完)
(张旭森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