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以长征精神铸魂: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淬火之路
2025年07月30日 12:01
来源:学习强国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筑牢青年信仰之基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深入挖掘长征精神这座蕴含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团结精神与崇高境界的思想宝库,将其有机融入铸魂育人实践,是应对思想领域挑战、夯实青年信仰根基的战略举措。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更是高校思政工作培根固本、铸魂育人的核心使命。本文基于长征精神探索了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淬火之路,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精神根脉:长征精神筑牢信仰之基的时代价值与核心密码

  伟大的精神源于深厚的历史实践,其内核蕴藏着跨越时空的力量。筑牢信仰根基的伟力,就蕴藏在那场壮丽远征所淬炼出的核心密码之中。探寻这一时代密码,其首要闪耀的,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所铸就的信仰之魂。

  “革命理想高于天”昭示信仰的磅礴伟力。湘江血战的壮烈、遵义会议的转折、雪山草地的绝境,皆因“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而化险为夷。陈树湘断肠明志、吴焕先坚持指挥战斗到最后一息,皆是理想信念烈火淬炼的生动体现。高校思政教育当以此为炬,引导学生贯通历史与现实,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为什么”的深刻叩问中,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复兴洪流,锻造“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不畏艰险”铸就人格的钢铁脊梁。强渡乌江的决绝、飞夺泸定桥的奇绝、翻越雪山的坚韧,书写了人类意志的史诗。针对青年中的“躺平”“佛系”心态,“半截皮带”承载的饥饿记忆、冻土上冻僵的草鞋印迹,恰是最鲜活的清醒剂。应使学生领悟:学术攻关需具备“爬雪山”之勇,实践锻炼需具备“过草地”之韧,以在逆境中锻造担当重任的钢筋铁骨。

  “顾全大局”凝聚战无不胜的合力。遵义会议的自我革新、“彝海结盟”的民族大义、战士分食炒米的战友情谊,印证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针对部分学生协作意识弱化的问题,须以党史课堂重现民主集中制的智慧,借团队实践重拾“官兵一致”的精神,在互助共赢中体会组织伟力,让集体温暖驱散个人主义的孤岛。

  “人民至上”标注奋斗的根本坐标。“打土豪分田地”的赤旗所向,“十送红军”的鱼水情深,“半条被子”的初心昭示,无不诠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至理名言。引导学生从书斋走向大地:在志愿服务中感知民生温度,在乡村振兴里读懂中国乡土,将“人民”二字从概念转化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行动自觉,筑牢“为谁奋斗”的价值锚点。

  育人实践:多维场域融会贯通的精神涵养体系

  让长征精神从历史深处走进青年心灵,需构建课堂启智、文化浸润、实践淬炼的立体化育人生态链,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层转化。

  课堂主渠道让历史“活”起来。突破单向灌输,以技术赋能激活历史场景:VR(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四渡赤水的迂回智谋,AR(增强现实)技术还原泸定铁索的硝烟,使学生通过“亲历”战役感悟信仰抉择;打造专题教学矩阵——“湘江战役与忠诚信仰”“两河口会议与战略定力”,将长征智慧植入思政课程血脉;邀请老红军后代讲述“一根扁担三代从军”的家史,让有温度的故事直抵心灵。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共振:哲学课堂剖析长征的人本光辉,管理学解码红军指挥链的高效机制,地理学解构翻越雪线的地形挑战,使精神滋养融于专业素养。西南交通大学的“VR遵义会议辩论课”,让学生在虚拟历史现场激辩抉择利弊,深刻体悟“核心就是力量”的时代回响。

  校园文化广场让精神生活“近”起来。空间载体具象化精神图腾:主题雕塑群再现“泥沼中的战友托举”,图书馆专设“长征数字记忆库”,使学子举目皆见、触手可及。艺术活动激发情感共鸣:排演《长征组歌》的雄浑交响,举办“画笔下的赤水河”主题创作展,组织“草地诗会”诵读壮烈诗篇。网络阵地创新话语表达:拍摄微电影“一支红军笔”,讲述信仰传承的“90年”时空对话;绘制“长征青年说”条漫,以二次元语言解码“半条被子”的初心密码。仪式教育强化价值烙印:开学典礼的“走好新长征”誓师、“五四”期间重走校园长征模拟路线、入党宣誓仪式的“雪山”背景墙,在庄严时刻锚定精神坐标。

  大地课堂:知行合一的信仰淬炼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昭示了实践育人的根本逻辑。高校需将长征精神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在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行动中实现价值升华。

  红色热土上的沉浸式研学。组织学子踏入历史现场,在遵义会议旧址感悟生死关头的战略清醒,于腊子口天险触摸弹孔铭刻的血性基因,到赤水河畔追忆“出奇兵”的军事智慧。学生化身志愿讲解员,在为游客讲述“吴起镇会师”的故事中实现自我教育;情境体验项目让学生模拟“电台破译密电码”“草鞋编织支援军需”,在动手中理解“小米加步枪”的胜利密码。

  地域品牌在实践中的初心践行。高校可组织师生重走八路军转战路线,于崇山峻岭间体悟“铁流二万五千里”的坚韧;也可扎根武陵山区,带领学生调研红军标语保护现状、抢救老区村民口述史,在“保护一条标语,记录一个故事”的田野工作中读懂“十万工农下吉安”的群众伟力;还可选派党员赴海拔4000米以上牧区担任政策宣讲员、生态管护志愿者,在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守中完成“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成人礼。

  锚定强国事业中的人生价值。高校应将长征精神的熔炉锻铸于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洪流中,引导青年在科技攻坚的尖端、重大工程的现场、基层治理的末梢、绿色发展的前线,躬身践行长征精神的核心价值,实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的深层同频。在国家战略前沿,组织学生投身“揭榜挂帅”科研项目,于航天、芯片等关键领域组建“长征攻关突击队”,如开展“长征火箭设计营”,让学子亲身参与卫星载荷研发,在模拟航天任务中体悟“新长征突击手”的使命感;选派博士生赴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等大国工程一线提供科技支持,以“红军敢啃硬骨头”的无畏突破技术瓶颈。在基层治理现代化征程中,推动学生担任乡村振兴“驻村规划师”、城市社区“治理合伙人”,运用专业知识为革命老区设计农产品品牌、为智慧社区优化管理流程。例如,高校组织“红城治理青骑兵”在右江革命老区探索“红色资源+电商扶贫”模式,在解决民生难题中生动诠释“半条被子”的为民初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长征路上,组织“雪山草地生态监护队”深入三江源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于长征沿线建立“碳中和实践基地”,重点推广光伏治沙技术。例如,高校组织“草地修复兵团”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重建若尔盖湿地生态模型,让青年在重现当年红军自然挑战与履行今日环保使命的统一实践中,淬炼守护绿水青山的坚韧担当。

  长征精神的时代光芒,终将在青年奔赴山河的足迹中永恒闪耀。高校唯有以理论阐释筑牢思想深度,以文化浸润涵养精神厚度,以实践锻造提升行动力度,方能让理想信念的星火点燃青春征程,指引新时代大学生在民族复兴的壮阔长征中,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书写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答卷。

  作者单位: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李振兴 王宝杰

【编辑:郭飞颖】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