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31日电 地处塞北黄土高原上的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现有7个社区89个小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结构及组织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居民群众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针对基层治理中出现的新变化,该县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入户倾听”民声民意、“社区食堂”守护桑榆幸福、“文艺汇演”弘扬传统文化……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治理模式,释放出暖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虹吸效应”,绘就了一幅幅幸福社区“新图景”。
入户倾听感知“民声脉搏”
“有了这根拐杖,我这出门走路就方便多了。”家住云泰园小区保障房的赵老太太颤抖着从社区干部手中接过拐杖,话语间满是感激。这一幕,仅是社区“入户倾听”行动的一个缩影。网格员常红在“入户倾听”中得知,年过八旬的居民赵老太太不慎将腿摔伤,造成行走不便,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便详细记录下来,第一时间向社区申报,帮其解决实际困难。
据悉,从去年在全县7个社区89个小区统一开展“入户倾听”行动以来,社区、小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定期进行“地毯式”敲门行动,与居民拉家常、听诉求,把居民“心声”带回来,变被动接诉为主动服务。
同时,细致梳理,明确职责,细化分工,逐一销号解决,将“问题台账”转化为“幸福账单”,“入户倾听”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服务居民的“连心桥”,受到社区居民的热赞。
助餐服务增添老人福祉
每天到了三餐饭点,云兴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早已热气腾腾,炖羊肉、炒蘑菇、清蒸鱼、炒时蔬、三鲜汤香气四溢。“10块钱四菜一汤”,餐间老年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比我们在家里做更方便,吃得还更好。”独居老人高卫东笑呵呵地说。“这些老人我多数都认识,家庭情况也了解,每位老人的口味、喜好都清楚。”为了买上新鲜的食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安云忙碌的身影每天早早地出现在了熙熙攘攘的各个菜市场。
助餐服务是银发群体最关心的“心头小事”,也是社区的“关键大事”。该县不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综合考虑各社区、小区老人规模、就餐需求、服务范围等因素,探索“企业运营+政府补助”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让助餐食堂飘出“幸福味”。今年作为县级民生实事工程,规划启动东延路、云泰园、云和园3家“幸福食堂”,即将正式开业。
广场舞蹈激发文化活力
每天清晨,旭日东升,在每个社区、小区的广场上,老年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踏着轻快的节奏,舞起来、跳起来。这是左云县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遍地开花的生动写照。“现在有很多像我这样的老年人都喜欢广场舞,不仅丰富了业余时间,展现了我们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还增进了居民间的凝聚力、向心力。”西街社区广场舞队的张阿姨说。
为进一步厚植传统文化,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该县持续开展“文艺助力精神文明强基工程”,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实现文化乐民,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巩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目前,全县各社区已涌现出舞蹈队、合唱团、竞走队、太极拳表演队等各类团体26家,常年活动在各类广场上、大街小巷中。两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次,成为街头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纵深推进“五有”“四双”“三联”建设,串联起全县7个社区党总支、52个小区党支部、1367名在职党员、500余名志愿者,全面构筑起“县域统筹、条块协同、全民联动、合力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小服务”凝聚“大共识”、“小实事”筑牢“大幸福”、“小活动”融合“大和谐”,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完)(刘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