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一论述指出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必须要以文化为根基,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三个方面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更好运用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主体,从而使学生生发出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提升思政课教学吸引力。
红色文化夯实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真理力量
教学内容的真理性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而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使其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备现实感染力,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础之上,其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紧密相连,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真理力量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的真理性体现在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强大生命力。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事实、发展轨迹和实践成果,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佳证明。历史事件不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档案文献、文物遗址、口述史等一手史料通过细节还原历史场景、避免概念化说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红色文化所彰显的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理解这一论断,就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让理论回归实践,使抽象的原理具象化、生动化。
红色文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实践活力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因地制宜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活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通过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运用多媒体手段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场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载体,使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以更加直观、鲜活的方式呈现,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共鸣。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的创新应用,精准呈现历史场景,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种立体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既增强了历史教育的感染力,也为思政课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二是通过研学实践,创设参与式学习场域。让思政课教学真正入脑、入心,仅靠课堂讲授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研学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触摸历史、感悟精神、践行信仰。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口述史工作坊”“红色文化长廊”等实践教学形式,思政课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成为一本“可以触摸的教科书”,让红色文化从抽象概念变为一种亲身体验。研学实践通过“走、访、展、创”四维联动,使红色文化可触、可感、可传承。当学生亲手触摸革命文物、亲耳聆听老兵故事、亲脚丈量长征路途时,红色基因便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精神密码。这种参与式学习,正是思政课从“入耳”到“入心”的关键一跃。
红色文化激活思政课教学主体的价值认同
教学主体的能动性是提升思政课思引力的关键环节。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育人,而如何让教育者更有热情、学习者更有动力,是增强思政课育人成效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铸就的精神丰碑,与思政课教学主体的能动激发紧密相连,是唤醒教学主体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信仰力量、人格魅力和情感温度,为激活思政课教学主体提供了丰厚滋养。这些红色基因通过情感共鸣、价值引领和实践参与等方式,使教师更有教学激情、学生更有学习热情、课堂更有育人温情。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主体的过程中实现了政治引领、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的统一,把讲道理和动真情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需要理论武装,更需要主体激活。通过红色文化激发教学主体的内生动力,让教育者更有使命感、学习者更有获得感,能够真正实现思政课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要持续探索红色文化与主体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师生共情、教学相长的育人新格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以红色文化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挖掘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时效,涵养青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以红色文化为载体,让青年学生真正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理论认同,对中国革命文化产生情感认同。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落脚点在于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核心就是实现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统一,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要在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过程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达到更好的育人结果。只有将红色文化同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最终实现从情感共鸣到理性认同的升华。
(作者系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