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朔宁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至“三农”工作大局予以部署。在“两个大局”中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铸牢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夯实与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固本之举。农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历史地看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多元一体”文化基因,新时代在农村构建“石榴籽”工作机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文化铸牢农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夯实乡村全面振兴乃至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的“铸魂”工程。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共同体记忆的“基因密码”。历史记忆是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根基,马克思指出人们不可避免地总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我国广袤乡村蕴藏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文化记忆:从黄河流域的农耕聚落到西南边陲的茶马古道,从西北草原的游牧文化到东南沿海的渔猎传统,不同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肌理,乡村始终是多民族交融共生、文化互鉴的核心载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正是要提炼历史资源中的共同体基因。例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四素同构”生态体系,凝结着哈尼族、彝族、傣族等民族共治水土的集体智慧;广西龙脊古壮寨的“寨老议事”制度,至今仍是多民族和谐共治的活态样本。通过系统梳理村史、修复古村落、编纂民族口述史,可唤醒沉睡的集体记忆,为铸牢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纵深。
打造文化产品,以现实利益联结民族情感纽带。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呼吁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现代产品。在贵州黔东南,苗绣、银饰等非遗技艺通过“非遗工坊+电商直播”模式,既传播了民族文化,也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新疆和田,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的艾德莱斯绸实现“非遗+现代设计”的融合特性,开发出符合国际审美的时尚单品,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亮丽名片。此类实践表明,通过打造民族特色IP、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既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双赢,又能以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情感交融,夯实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拓展文化空间,构建互嵌共生的社会关系网络。公共文化空间是促进社会关系融合的载体。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受人口流动、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民族文化“孤岛化”倾向。对此,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值得借鉴:宁波象山通过建设“渔文化小镇”,将民间工艺、文化遗址、传统民俗等诸多元素转化为全域旅游场景;甘肃临夏依托“花儿会”非遗展演,打造跨民族歌舞集会平台,涵养民族乡风、凝聚民族精神。这些实践通过重构文化空间,打破地域与民族边界,使“各美其美”升华为“美美与共”,推动社会关系从“物理互嵌”走向“化学融合”,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表达。
强化宣传教育,厚植价值认同的精神沃土。价值观念的形塑是共同体意识升华的核心。2020年,《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要求加强旨在增强“五个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在实践层面,内蒙古兴安盟依托“草原书屋”开展“石榴籽课堂”,将民族团结故事融入农牧民技能培训;四川凉山通过“彝汉双语宣讲团”,以“火塘夜话”形式传播党的民族政策。此外,短视频平台“乡村文化频道”的兴起,让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转场直播、福建土楼客家人的围屋故事走向世界,以数字化手段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价值共鸣。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拓宽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文明冲突、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战略选择。从历史记忆的挖掘到文化产品的创造,从空间互嵌的实践到价值观念的传播,这一路径贯通历史与现实、联结物质与精神、统筹国内与国际,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构”以及民族复兴语境下的“新构”,深刻体现“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面向未来,需以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将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让每一寸乡土都成为滋养共同体意识的沃土,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4BKS09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