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14日电 少年时期的高宇峰,满心都是对拳脚功夫的热爱,毅然踏上了寻访老拳师的习武之路。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招一式的反复锤炼,竟会悄然为他打开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大门。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磨砺中,高宇峰渐渐明白,中华武术绝非只是简单的肢体动作和技巧,而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淬炼而成的精神象征。稳稳扎下马步时,传承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千古担当;在攻防转换的招式里,体悟到的是“以武止戈”的深邃和平智慧;每一滴浸透衣衫的汗水,铸就的是民族危难时刻百折不挠的坚韧脊梁。正是这深深扎根于拳脚功夫中的文化根脉,点燃了他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财富的信念之火。
1980年,20岁的高宇峰经人引荐有幸跟随吕梁武术名师张根照老师,潜心钻研形意拳与通背拳,为日后的武学之路打下了坚实根基。1985年,他赴太原深造,先后师从著名武术大师巩天骄学习霍氏太极拳、黄山太极拳、摩身掌、贴身靠等精妙拳术,又拜车氏形意拳第四代传人车向前为师,深入探究车派形意拳的精髓。即便在武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他依然没有停止求知的脚步。2012年,他又拜宋氏形意拳维字辈传人李德仁为师,深入研习宋氏形意拳。每一次拜师求学,都是他对武术真谛更深一层的探索与领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份精神财富,1982年,高宇峰担任吕梁体委特聘武术教练,在离石滨河两岸开设武术辅导站。1984年,他创办了离石最早的凤山武术馆;到了2000年,更是倾尽全力筹建了吕梁规模最大的吕梁北武当文武学校。2001年,他带领队伍参加平遥国际形意拳邀请赛,一举夺得团体第一名。同年,散打项目亦取得全省团体第五名的好成绩。2002年,他又承办了吕梁地区建区以来规模最大的青少年武术比赛。他一心致力于武术的传承与推广,并全力搭建武术的交流与展示平台,从最初的习武者,到后来的传授者,高宇峰在角色转换中,传承的使命感愈发坚定。
2006年的一场意外,让他的双腿粉碎性骨折,武术生涯戛然而止。在绝望的深渊里,那些早已融入他血脉的武术精神,那份不屈的担当与坚韧,成为支撑他重新站起来的强大力量。这场磨难,不仅没有打倒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传承武术文化的决心。
武术和兵器,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对武术的热爱,自然也延伸到了承载武道的器物上。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宇峰开始收藏古兵器。在寻访、研究和珍藏古兵器的漫漫长路上,那些原本冰冷的刀剑,逐渐向他展露出炽热的灵魂。他触摸到了刀剑上凝结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读懂了刀锋中闪耀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血性。每一件兵器都像是一本无声的史书,诉说着中华民族用智慧锻造力量、用勇气捍卫家园的壮阔史诗。对古兵器的痴迷,逐渐升华为对器物所承载的工匠精神与军事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以及守护这份价值的坚定决心。
为了让古代兵器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价值,2012年,高宇峰倾尽心血筹建古兵器博物馆,并于2014年正式开馆。2016年,他又在碛口古镇增设了分馆及张从龙纪念馆。如今,博物馆已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还被命名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吕梁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那些锈迹斑斑的器物,在高宇峰的手中,化作了最震撼人心的国防教材,让历史的警钟在当代人的血脉中长鸣,让人们明白,和平从来不是上天赐予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智慧和勇气去锻造、去捍卫。
从少年时习武强身,到领悟其中承载的民族精神,从而立志传承;从痴迷于收藏古兵器,到洞悉其蕴含的智慧与血性,进而兴馆育人。由自身喜好变为社会责任,高宇峰的文化传承使命,源于他在实践中的深刻体会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他曾担任吕梁形意拳协会主席二十多年,如今作为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与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他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他用拳脚唤醒沉睡在人们心中的民族刚健之魄,更用千年寒铁擦亮守护家园的精神锋芒。少年在武馆里挥汗如雨,观众在古兵器前屏息凝神,这正是高宇峰用一生守护的中华文明。(完)(吕梁市武术协会主席 王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