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15日电 8月14日,山西省忻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将启动本地化、常态化演出。发布会由忻州市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广播电视台台长赵宏伟主持。河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国妍作主题发布,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孙志虎、河曲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红卫、该剧执行导演王冼平及两位主演邬光、许海霞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丁国妍阐释推动《大河长歌》“本地化、常态化”演出核心规划,围绕“留得住、活得好、走得远”三大目标展开。为打造本土演艺力量,让剧目扎根河曲,《大河长歌》本地版由三届央视春晚主创、2001年春晚总导演王冼平任执行导演。王冼平导演整合河曲本土演员组建班底并传授经验,经严格训练,本土演员掌握剧目精髓,使《大河长歌》扎根河曲、忻州。立足北京版,本地版全面提升品质。在总导演郎昆与执行导演王冼平引领下,创作团队对标北京版精雕细琢,涵盖剧本、音乐、舞蹈、舞台及表演细节,让故事、情感、艺术感染力提升,确保剧目常演不衰。围绕“走得远”构建“财政扶持+市场运作+激励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县财政为演出及巡演提供保障与补贴,激励演出团体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实现“自我造血”。考核激励机制依据演出地域和所获荣誉等级给予阶梯式奖励,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河曲县位于晋、陕、蒙三省交界,素有“民歌海洋、二人台故乡”美誉,是国家级非遗河曲民歌、二人台、河灯会的发源地。《大河长歌》正是根植于这三项国家级非遗瑰宝,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市委市政府及保利文化集团鼎力支持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与河曲县委、县政府联合打造的艺术精品。该剧由郎昆担纲总导演,主创团队深入采风,汇聚顶尖力量反复打磨。自2024年国庆在忻州、太原成功首演,并于2025年初登陆北京保利剧院赢得广泛赞誉,充分印证了黄河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与非遗艺术的强大感召力。
在答记者问中,市文旅局副局长孙志虎阐述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规划。通过剧目系统培训,培养本土传承队伍,将非遗唱腔、身段与现代音乐剧深度融合,吸引年轻人;深化文旅融合,打造观剧后河灯制作、民歌学唱等互动体验,形成“非遗+旅游+消费”闭环;以剧为媒,辐射带动更多非遗代表性项目,推广成功模式,开发系列剧目及衍生品,让非遗成为“身边的文化”。
副县长王红卫致谢保利集团长期帮扶,助力河曲民歌二人台巡演及《大河长歌》在山西和北京演出。他表示,保利集团计划每年支持该剧在全国保利院线常态化演出5场以上,推动河曲非遗走向更广阔舞台。
执行导演王冼平分享了核心艺术价值与挑战。她强调《大河长歌》的最大创新在于实现了原生民歌情感与音乐剧叙事的深度“融合”,而非简单结合。更令人动容的是,38位演员全部来自河曲本土非遗传承队伍,凭借惊人毅力与热爱,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高难度排演。她深信,剧目的常态化演出与对外传播,其作为“真正非遗题材音乐剧”的传承意义将超越艺术本身。
主演邬光(饰何长歌)、许海霞(饰何娟娟)深情讲述了参演感悟。他们克服了角色年龄跨度、唱腔表演转型等巨大挑战,在导演指导下艺术修为获得质的飞跃,并深刻领悟了角色承载的文化坚守。他们将自身经历融入角色,表达了对家乡文化的赤诚热爱,坚信本地化演出必将极大提振家乡文化自信,吸引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河曲非遗艺术。
“一河观三省,一曲迎天下”。随着本地化常态化演出的正式启动,《大河长歌》将以焕新升级的“本地版”姿态,在河曲及忻州开启驻演新征程,成为两地闪亮的文化新地标。这不仅让黄河文化血脉在家乡沃土持久奔涌,更将持续为地方文旅融合与文化强县建设注入澎湃动力,让古老的黄河故事与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等20余家省市媒体参加了发布会。(完)
(王春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