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8月16日电 东山1号隧道双向掘进突破总工程量的50%,青银二广高速公路太原联络线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寿阳平头正式进入“太原15分钟通勤圈、半小时经济圈”指日可待;紧抓省市发展机遇,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区成型成势,“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潜力无限;百里廊带打破乡镇属地限制,串联一个又一个和美乡村,链接一个又一个振兴项目……山西晋中寿阳正以系统谋划之举的“关键变量”,突破地域限制因素,夯实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保障,重构转型发展空间,解锁内生发展的“磅礴动能”,在寿川大地奏响转型奋进的激越乐章。
交通先行“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
寿阳自古就有着三晋“金三角”“旱码头”之称,交通于寿阳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银二广高速太原联络线项目立足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将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是全省首条智慧高速公路,也是推进太晋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该项目起点位于寿阳南燕竹镇蔡庄村,终点与南内环东延(规划)相接,项目总投资超70亿元,全长约33.877公里。
日前,东山1号隧道进尺4050m,突破总工程量的50%,为后续实现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太原联络线项目已顺利完成K17+230-K17+430段路面水稳底基层试验段铺筑,标志着路面结构层施工正式启动。项目建成通车后,该县将真正从物理意义上突破东山的阻隔,正式进入“太原15分钟通勤圈、半小时经济圈”,进一步拓展转型发展新空间。
紧抓机遇“飞向”朝阳产业大蓝海
在平头融合发展区举行的2023太晋一体化“飞地经济”联合招商推介会是全省有史以来第一场“飞地经济”招商会,开辟了山西“飞地经济”战略合作的先河。
近年来,寿阳紧抓太晋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将平头融合发展区发展建设工作连续两年列为改革发展的一号工程,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飞地经济”模式,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成为推动太原晋中两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互利共赢的有益尝试,目前该县已成功引进路桥、美宜佳等省内头部企业,落地太原师范学院(寿阳校区)、路桥驿站、智算中心等20个项目,2024年营收已经达到75亿元。
平头融合区交出“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基础设施完善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打通智创大道,集中供热、5G通信、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谋划推进鹿泉驿站、煤气储气站、南庄变电站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平头生活生产环境更加舒心舒适。创新“管委会+大企业”模式,与太原市杏花岭区和中北高新区建立项目共建机制,与晋中大学城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与山西农大等高等院校建立科创攻关机制,融合区已成为寿阳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首创之区”。
未来,平头融合发展区将以太晋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为定位,坚持产业向新而行、开放向融而行、创新向效而行,全力打造飞地经济示范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城乡协调示范区、康旅融合示范区。
百里廊带“串起”城乡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寿阳县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牵引,紧密结合县情乡土实际,探索出了“五个结合”的“千万工程”寿阳路径,这里不仅凝结着以民生为重的情怀、更蕴藏着因地制宜的智慧和系统推进的大胆创新。
先后拆除乱搭乱建320处,改造荒败院落386个,启动14个传统村落保护;持续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治理黑臭水体13处、完成户厕改造1.8万户,超30%的自然村组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163个行政村全部完成环境整治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成功打造104个森林乡村、12个水美乡村、15个文旅乡村……从2023年初开展的“三治三建三评”行动,到今年迭代升级的“三制三建三评”行动,接续实施两年的创建行动,乡村实现了由“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转变,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系统谋划布局打造乡村振兴百里廊带,打破乡镇之间属地界限,通过燃爆点打造、绿化景观升级、特色产业培育,百里廊带沿线村真正实现了“百村争鸣”“百村并进”的生动局面,百里廊带也逐步建成为景观带、产业带、文化带、增收带。
寿阳的转型发展之路,在“变”中探索,在“变”中前行,在“变”中收获,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将继续以“变”为动力,进一步优化转型发展空间,努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完)(李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