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26日电 “地埝可以重划,邻里情谊断了就难接了。”在山西晋中介休市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调解员老李指着图纸上清晰的红线,对因耕地边界争执不下的小张和老陈这样说道。这句话,触动了两位当事人。这对同村邻居正因土地划分问题各执一词,寸土不让,田埂间仿佛横着一道无形的高墙。
张、陈两家本是同村邻居,耕地紧挨在一起。小张总觉自家地窄,一时心生偏差,趁无人时将田埂往老陈耕地方向挪了三十厘米,还特意栽上几棵玉米“宣示主权”。老陈很快察觉地界有异,找上门去理论,小张却咬定原地界便是如此,指责老陈讹人。两人越吵越凶,引来不少村民围观,情绪激动之下险些发生肢体冲突。巡查中的网格员发现后迅速介入,带领矛盾双方来到综治中心进行调解。
面对这一僵局,介休市综治中心迅速启动“实地查勘+联合调解”机制,由中心专职调解员牵头,会同镇司法所、自然资源管理所以及村内老党员、乡贤等多方力量组成调解专班,赶赴争议耕地现场。烈日下,他们摊开村里的原始土地台账,拉尺、定位、标记,一步步复核边界。台账上的数据沉默却权威,丈量的结果清晰无疑——地埝确被挪动了三十厘米。
回到调解室,调解员从乡亲乡谊、邻里口碑说起,逐步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多种一垄庄稼,不过多收几斤玉米;可伤了几十年的邻里情分,却是多少收成也补不回来的。”工作人员不仅依据确权图纸和数据厘清事实,更从人情事理、村规民约和法律法规等多个维度反复沟通、耐心疏导,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最终,在事实与情理面前,小张渐渐低下头,主动承认了错误,承诺立即将地埝恢复原状,并诚恳向老陈致歉,老陈也大度地表示谅解。两人在调解协议书上郑重签下名字,双手重新握在一起。
规范化建设、多元化参与、法治化化解,是介休市综治中心发挥实效的关键路径。我们始终坚持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运行机制,持续打造融“情、理、法”于一体的综治调解品牌,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已累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100余件,成功调解105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切实发挥了“终点站”式的定分止争作用。
多元入驻 一站解纷
中心始终践行以民为本、便民为先的服务理念,将解纷平台设立在交通便捷、位置显要的市政府南楼一、二层,让群众“找得到门、见得到人、办得成事”。步入介休市综治中心,服务大厅明亮而温馨,统一清晰的标识从入口处便开始贴心引导。位于大厅的引导受理区是群众来访的第一站,受理台工作人员始终以热情专业的服务,为每一位群众提供咨询和初步分流。
根据办事需要,工作人员会清晰指引群众前往多元调解区或综合服务区——走廊沿途均设有醒目的指引标识,确保群众“找得准、不迷路”,即便初次前来,也无需担心,全程都有专职引导人员主动提供帮助,准确陪伴至目的地,真正实现“进门有人迎、办事有人引、困难有人帮”的全流程服务。
大热天,中心又迎来了一批焦急的居民,他们所居住的老旧小区建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老化,部分居民家中陆续出现墙体开裂、地面沉降、门窗变形等安全隐患,更棘手的是,该小区缺乏原始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给排查和修复带来极大困难。住户范大爷带着十几位邻居来到中心说:“这房子一天比一天歪,裂缝一天比一天大,我们整天提心吊胆,赶紧来这儿试试。”
中心工作人员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进行登记受理,依托“常驻+轮驻”机制启动多部门协同处置。住建局组织人员进行专业现场勘查,街道办事处组织社区干部逐户安抚居民,司法局提供法律支持,多个部门在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协同作战。
经专业排查,判断为该楼供水管道长期渗水导致地基受损。为进一步推动问题彻底解决,市综治中心报请市委领导召开联席会议,组织住建局、信访局、国有资产事务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等单位集中研判,最终议定由住建部门负责提供安置房源并制定具体安置方案,街道和社区干部入户做好情绪安抚与解释沟通并组织落实居民搬离确保人员安全。
在多方协同努力下,受影响居民得到迅速妥善安置,同时以此事件为契机,中心推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老旧房屋安全隐患专项排查,真正实现了“通过一事、整治一片、预警全域”的治理效果。
正是得益于综治中心“受理—分流—处置—督办—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群众诉求得以精准分拨、动态跟踪、限时办结。也正是通过创新“常驻+轮驻+随驻”模式,以常驻的司法力量为主导、轮驻的行政资源为支撑、随驻的专业服务为补充,有机融合基层网格与第三方专业力量,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多元共治体系,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将群众“揪心事”办成“放心事”。
情理交融 法润人心
低着头,攥着衣角,14岁的小王跟在母亲张女士身后,走进综治中心大厅时,脚步有些犹豫。
这个文静的女孩此次前来,是为了向父亲提出增加抚养费的请求。原来,小王父母早年离异,她随母亲生活,父亲每月支付1000元抚养费。随着学业开支增加和生活成本上涨,这笔钱逐渐捉襟见肘。
“孩子马上就要中考了,补习班、学习资料样样都要钱。”张女士向工作人员倒苦水,“我不是非要和他闹僵,实在是没办法了。”
综治中心“情理法”调解室内,一场特殊的“三方会谈”正在展开,驻中心法官与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组成专业团队,共同介入这起家事纠纷:从“情”的角度,关注当事人情感需求,疏导情绪压力,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珍视亲子关系;从“理”的维度,结合本地实际消费水平,帮助双方核算教育、生活等必要开支,提出合理的费用标准;从“法”的层面,详细阐释了《民法典》中关于抚养费的相关规定,明确父母对子女的法定抚养义务。
通过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王先生逐渐认识到作为父亲的责任,张女士也表现出理解与包容。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抚养费适当提高,王先生还承诺增加与女儿的相处时间。小王抬起头,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介休市综治中心“情理法三维解纷”工作法,就像一位既懂法又通情的“和事佬”,这套带着介休温度的调解模式,已经成功解决了近50起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5%,这里不只有冷冰冰的法条,更有热乎乎的人情味。中心坚持以“解心结、化纷争、促和谐”的工作理念,通过情暖其心、理顺其事、法定其分的三维联动方式,实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和深度融合,把矛盾纠纷化解得既合规又暖心。
网格前哨 一线排查
不久前,裕华路社区网格员王彩雅在日常巡查时发现,某小区新建围墙工程因居民质疑通道宽度陷入停滞,施工人员与居民各执一词,现场气氛紧张,矛盾一触即发。她第一时间上前稳定情绪、了解原委,并上报事件。中心通过综治信息平台迅速响应,同步协调网格民警、调解员跟进处置,并通过系统对处置环节进行全程跟踪与动态管理。
调解组赶到现场后,并未急于定论,而是耐心倾听诉求:居民看重通行便利与安全,施工方则需按规范完成防护工程。他们带着卷尺实地测量通道宽度,用数据向居民说明原设计仍可满足通行需求;同时邀请居民代表参观已建成的同类围墙,直观感受围墙在安全防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只要不影响走路,能更安全,我们支持施工。”居民代表态度逐渐缓和,施工方也承诺将优化方案并接受监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工程顺利恢复。事件处理完毕后,网格员及时上传结果照片,完成线上闭环办结。
这些温情调解的背后,离不开一支“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网格员队伍。全市900余名网格员每日穿梭于街巷村落,如同城市的“神经末梢”,敏锐感知着基层的细微波动,成为风险隐患排查的“前端哨兵”。截至目前,网格员累计排查上报各类事件27218条,就地处置27005条,办结率达99%,真正实现了“苗头格内消,隐患社区解”。
数字赋能 智慧预警
某小区的智能感知设备监测到一辆电动车充电温度异常,平台立即触发预警并将信息实时推送至辖区网格员。在网格巡查的网格员立即赶到现场,及时断开电源、联系车主处理,成功避免一起可能引发的火灾事故。
这背后,正是实战平台的硬实力在支撑。它依托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六项技术支撑,深度整合综治信息系统、12345热线、“民生介休”随手拍、智信APP等六大渠道,形成集感知、预警、调度、处置于一体的实战化体系,实现全域风险“一图感知、一网统管”,群众诉求“统一接报、智能分拨、全程督办、实时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
平台运作以“数据入库”为基础,动态汇聚人、车、房、网格等各类信息,形成全域覆盖的基础数据库;以“隐患先知”为目标,在试点小区智能识别高空抛物、实时监测消防通道占用和电动车充电安全,实现风险超前防范;以“天眼控局”为手段,整合900路监控资源,对重点区域、重点人员实现智能巡控,极大提升治安防控效能;以“云脑调度”为枢纽,联通市、乡、村三级指挥体系,支持可视化调度和远程协同,确保应急处突快速高效。
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网格员为触角、以数字平台为引擎,月均处置各类民生诉求达7000余件,响应达到“零延迟”,介休市正不断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处置”变为“主动防控”、从“人力奔波”转向“数据跑路”。
“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不仅是一张清晰精准的‘解纷导航图’,更是一张充满温度的‘为民服务情意图’,”介休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东辉表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介休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化解矛盾、防控风险、温暖民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实践创新,把平安网织得更密、服务做得更暖,让‘介休样本’的生命力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持续延伸。”(完)
(任海花 李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