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10月1日电 走进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管家堡乡陈仓窑村,马铃薯原种大棚示范种植基地里满是生机:一排排育苗架上,嫩绿的马铃薯幼苗舒展叶片,工作人员穿梭其间查看长势、记录温湿度数据,指尖掠过的“小种子”,正悄然孕育着村民们的“致富希望”。
破难题:从“外购依赖”到“种源自主”
“以前种马铃薯,全靠从外地买种子,不仅成本高,还常因品种退化减产。”提及过去的种植困境,陈仓窑村村民深有感触。作为当地传统农作物,马铃薯曾因“种源卡脖子”,让村民们“守着好地难增收”。
转机始于村集体与农业技术部门的携手——依托左云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陈仓窑村搭建马铃薯原原种大棚示范基地,引入优质品种与先进育苗技术。如今棚内培育的马铃薯原原种,虽个头小巧,却凭着纯度高、抗病性强的优势,成了种植户眼中的“宝贝疙瘩”。“有了好种源,后续种植省心多了,产量也能稳得住!”村主任助理李忠凯的话,道出了种源自主带来的底气。
兴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增收”
走进基地大棚,精准滴灌的水珠滋润着基质,病虫害绿色防控设备有序运转,从种子消毒到环境调控,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科学种植模式不仅保障了微型薯品质,更催生了“家门口的就业岗”——基地带动1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余元,让村民们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
按照规划,陈仓窑村还将扩大大棚规模,探索“基地+农户”合作模式,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推动马铃薯种植从“零散经营”走向“规模化发展”。
树标杆:从“一村实践”到“全域推广”
陈仓窑村的“小薯种”,正成为左云县乡村振兴的“大文章”。眼下,左云县已将陈仓窑村列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标杆,计划全面推广微型薯种植模式,构建从种源培育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未来,随着产业链的延伸,这颗小小的“致富果”,将惠及更多农民,为全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从解决“种源难题”到带动“就业增收”,陈仓窑村用大棚里的“金豆子”证明:立足本土资源、科技赋能农业,就能走出一条接地气、能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完)
(曹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