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百岁老人康复与藏族少年挺脊背后的骨科力量
2025年10月17日 17:55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10月17日电 在晋城大医院骨科医院病房里,刚度过103岁生日的李奶奶正借助助行器缓缓行走,这位曾因股骨粗隆间骨折面临生命危险的百岁老人,如今已露出欣慰的笑容;千里之外的青海玉树,15岁藏族少年小卓经过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后,身高增长了7厘米,挺直的脊梁让他重拾阳光。

  两个跨越年龄与地域的康复故事,生动诠释了骨科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的实力与担当。

  技术革新:从精准医疗到智能升级的跨越

  2023年4月,晋城大医院骨科医院成立,标志着学科发展进入新阶段。骨科医院下设创伤骨科、关节外科、小儿骨科等多个亚专业,实现骨科疾病诊疗的全覆盖与精细化分工,这不仅提升了诊疗效率,更让复杂病例得到最精准的专科救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3月,该院率先开展全市首例机器人动物实验模拟手术,7月实施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开启了“数智时代”。随着智能科技融入脊柱、创伤、人工关节等核心手术领域,骨科诊疗从“经验型”向“精准型”跨越。至今已累计完成30余例机器人手术。

  技术创新不止于机器人手术,近年来骨科已多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人工关节置换中。从传统手术到机器人辅助,从标准化治疗到3D打印“私人订制”,学科的技术升级之路,也是骨科医院学科发展的缩影。

  人才赋能:柔性引才与本土培养的双向发力

  人才培养是医疗事业的发展的第一资源,骨科医院构建了“引进来”与“沉下去”相结合的人才战略。在链接顶尖医疗资源的道路上持续发力,先是柔性引进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再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危石骨科工作室落户。这不仅意味着,将国内脊柱外科领域的顶尖技术与诊疗理念直接“搬”到晋城市民家门口,更实现了通过技术带教推动骨科整体诊疗能力的提升。

  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养,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作为山西医科大学及长治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已培养多名骨科专业硕士,为区域骨科事业发展输送了中坚力量。

  人才实力的提升直接转化为学术影响力的增强。近年来,骨科团队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积极参与中美国际关节外科论坛、亚洲人工关节学会学术年会(ASIA)、COA、CAOS等国内外骨科专科峰会,让学科始终与国际前沿接轨;参与及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形成“学术研究-技术专利-临床应用”的良性循环。

  公益延伸:从太行山上到雪域高原的健康守护

  医院将医疗服务从日常诊疗延伸到公益领域。

  近年来医院承接“关爱藏娃”“缘爱同行关爱老年人”“骨康夕阳计划”等国家级公益项目,先后派遣骨科医院专家4次赴藏区进行义诊、医疗帮扶,为藏族同胞圆“健步梦”。2023年9月至今,将5名藏族儿童接至医院,成功实施脊柱侧弯、四肢发育畸形等高难度矫形手术;2024年10月,2025年9月,专家到青海玉树藏区为40名老人进行关节置换手术,骨科医院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骨科医院将继续参与国家级公益项目,参与藏区的医疗援助工作,为藏族同胞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助力更多患者重获健康生活。

  当103岁老人的康复笑容与藏族少年挺直的脊梁交相辉映,映射的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医院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完)

  (晋城大医院)

【编辑:郭飞颖】
中新图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