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5月27日电 (任丽娜 安建华 杨华伟) 近年来,山西省霍州市委把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作为做实基层党建、强化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系统谋划施策,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了“三级平台运行、三种模式合作、三类资金注入、三项机制保障、三个包联帮扶和创新N种发展路径”的“5x3+N”发展模式。
截至2021年底,霍州市通过产业、服务、入股经营收入的村46个,资源发包收入村81个,出售集体资产一次性收入的村23个;全市139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936万元,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99个,占比71%,收益最高的村达到200万元。
搭建三级平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运营市场化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市乡村三级积极组建市场主体。市级层面,通过财政注入资金、合并部分国有涉农企业、划转部分涉农资产、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等方式,组建成立霍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农发公司”),于5月6日进行了挂牌,主营项目融资、产业投资、资产运营、市场开发、人才引育、项目建设等“六大业务板块”,实现“关联村直接受益、其余村均股均利”,尤其是依托“山水霍州·熨贴之州”文旅品牌、霍州年馍为主的霍嬤嬤区域公共品牌资源优势,带动各级市场主体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乡镇层面,由辖区内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组建乡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于5月7日前全部挂牌。联合总社通过有效整合区域各类资源、村集体资产量化入股,作为经济实体独立运营。村级层面,由村党组织领办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行政村内有多个合作社的或者有联片发展需要的组建联合社,推进“一村一品”或联片发展。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运营情况,探索成立股份制公司。
推出三种模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运营多样化
一是抱团经营模式。坚持“资源整合、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鼓励“村连村”片区抱团发展,推出优势发展项目。比如,辛置镇依托十里铺垣土质肥沃的自然条件和种植甜瓜的传统优势,联合了地块邻近、主业统一、发展意愿强烈的6个村,建设了占地2000余亩的十里铺垣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打造霍州市最大的生鲜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李曹镇以源头、鸭底、窑底、范村为主“四村”联建,实施“月季花街”旅居项目,由集体统一打造、统一推介、统一管理,发展集“吃、住、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实现集体管理获益,村民经营增收。二是社企合作模式。将村集体资金或资产入股企业,按股分红。比如,辛置镇辛置村将集体土地入股紫晟煤业,集体占10股,年增收56万元;下曹村将集体购置的矿山机械设备出租给某机电工程公司,每年村集体保底获益6万元;鼓楼街道北峰村使用集体资金和闲置厂房,参股霍州鑫语能新能源充电站,年增收10万元。同时,在全市3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优中选优,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合作,实现公共资源与个体灵活运营的优势互补。比如:三教乡下三教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昌隆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按股分红,年增收10万元。三是分级运营模式。通过市级层面创建、乡镇层面配套、村级层面延伸,实行统一品牌的全市分级运营模式。比如,抢抓习近平总书记在冯南垣村考察调研时对霍州年馍的高度评价这一重大机遇,在市级层面创建并推广“霍嬷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每个乡镇规划建立一家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年馍加工厂。同时,出台扶持政策,提供低息贷款,引导村级层面延伸发展碗托、饸饹、烧饼、豆腐等传统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链条式发展。
注入三类资金加强村级集体经济运营支撑力
实行多项资金整合注入,着力解决发展集体经济面临的资金难题。一是财政资金整合入股。比如,在组建市农发公司时,将上级下拨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组织、农业等部门单列的扶持资金以及乡村振兴项目扶持资金等有效整合。二是集体资产量化入股。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将各乡镇(街道)各村集体投资的项目、闲置的厂房、废弃学校以及集体土地、水域等资产进行量化评估,作为村集体经济股权,由市农发公司、乡镇联合总社等统筹,通过入股、租赁或者直接运营等形式,实现按股分红。三是社会资金合作入股。通过公司运作,吸纳、整合社会资金注入,实现公司规模扩大、业务扩增。比如,辛置镇十里铺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2026万,单一资金来源无法满足需求,需要综合考虑三项资金的科学注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