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山西和顺县织密城市基层治理“连心网”

山西和顺县织密城市基层治理“连心网”

2022年07月22日 15:44 -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22日电 为不断深化和拓展城市基层各领域党建互联互动,全面提升和顺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山西和顺县深耕“契约化”共建机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参与主体多元、公共服务多样、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有效链接盘活社区资源,将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

  建强“一个核心”,完善契约化共建体系,绘就治理同心圆。聚焦城市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建立“五五六”网格工作机制,即“五支网格服务队伍、五项网格管理服务制度、六单闭环工作流程”,将人、企、事、物、组织统一集中到网格,实现组织覆盖纵向到底。横向上,以社区为轴心整合资源,强化“社区大党委建设”,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驻区单位党组织”一体化工作机制,推进社区党组织与共建单位、驻区单位相互融合,引导76个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采用“专职委员+X”模式,吸纳14名两新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选聘14名社区党群工作者,推动资源和力量下沉。同时制定《社区“大党委”网络架构图》《社区“大党委”工作制度》《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等5项制度,持续推进城市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

  汇聚“两项力量”,凝聚契约化共建合力,壮大共建朋友圈。立足“全域党建”工作思路,不断集聚驻区单位、两新领域、在职党员等共建力量,形成“契约化”共建引力效应。一是充分激发多元主体作用。通过调研摸底“商约”,对驻区单位、两新领域等党组织调研摸底,选出与社区联系紧密、能较大发挥作用、组织功能性较强的6-10个成员单位,发送《组建社区大党委的邀请函》,签订《共驻共建责任书》《双向管理服务承诺书》,共同商定契约内容;制定清单“签约”,由社区牵头梳理排查所辖小区问题短板,建立社区居民需求清单、驻区单位资源清单,推出一批群众有需求、党群能参与、部门能解决的民生实事项目;阳光公开“履约”,社区党委同各签约单位按进度要求开展共建活动,建立“账单式”挂牌销号机制,并公示开展情况;绩效考核“评约”,对履约尽责、清单完成情况进行全程纪实,评选优秀签约单位,打造示范性共建党组织。二是全面激发社区个体共建意识。坚持平时服务、“战时”应急,开展在职党员“两地报到、双岗服务”活动,实行“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机制,引导2027名党员报到履约,吸纳社区党员、民警、两新组织党员负责人等21人担任党小组组长。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群团组织和志愿服务力量,以“在职党员进社区”、认领“微心愿”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志愿服务、联点帮扶等,共解决小区内卫生环境、物业纠纷、治安监控等问题140余个,为辖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和卫生保健服务1600余人次,形成“人人契约、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发挥“三个功能”,拓展契约化共建实践,催生共治新活力。坚持抓好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将党建融入万家灯火。一是社区事务共商。坚持“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议事原则,通过“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共同研究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到群众思想联做、辖区治安联防、基础设施联建、公益事业联办、群众文化活动联动、社区发展难题联解。二是党建资源共享。将和顺县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党员群众、驻区单位开放,梳理各区域单位的党建、教育、文化、体育等场所阵地、活动设施,促进统筹使用、活动共联。三是服务群众共办。在南城社区建设万和服务驿站,设立餐饮区、购物区、学习区、文娱区、保健区、议事区等模块,开展“助餐、助购、助学、助教、助医、助洁、助娱”七助服务;在城区主要街道,小微企业、新业态劳动者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23个“爱心驿站”,打造服务群众“幸福地标”。(张利宁)

广告
广告
广告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

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